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教师参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与教学方法创新”培训学习
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教师参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与教学方法创新”培训学习
为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广州参加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举办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与教学方法创新”培训学习。
培训主要内容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课堂管理”、“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以及“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方法”,内容针对性强,教学案例丰富。通过本次的学习,教师们在教学新理念、教学创新方面以及微课制作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方式运用等方面收获菲浅,将逐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改革中。
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简介
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是为机电行业培养中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受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双重。
一 初创阶段
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校址在军工路1100号。前身为上海第二机械艺徒学校。1951年9 月,由华东工业部和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联合筹建,以失业工人转业训练为主,同年9月开始招生,上海市劳动局局长马纯古参加了开学典礼。1952年7月,学校更名为华东工业部第二机械艺徒学校。第二期除招失业工人外,尚有部分军干校学生。年底有329名学生毕业。
二 技工学校阶段
1953年4月,学校规模定位1000名的正规化技工学校,划归机械工业部,改名为上海第二机器技工学校。1953年7月,部委托虬江机器厂代管,改名为虬江机器技工学校;1953年9月,虬江机器厂更名为上海机床厂,将学校改名为上海机床厂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以培养四级工为目标。1956年起,先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工人学校、上海机器技工学校。
1958年3月,在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作了《勤俭办学,为培养思想好、技术好、身体好的新工人而努力》的报告,号召全国技工学校响应西安航空技工学校执行勤俭办学方针,实行半工半读,达到自给自足的倡议。学校以实际行动响应倡议,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坚持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狠抓教学质量,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1958年共生产6种机床352台,平口钳1660只,产值131万元,实现了学校经费自给自足,并完成了上海机床厂移交学校生产的M5M万能工具磨床的试制任务。
1959年,劳动部在北京举办全国技工学校培训展览会,我校生产的M5M万能工具磨床获得好评。
1962年起,M5M万能工具磨床列为出口产品,先后有37台出口到朝鲜、越南、古巴、阿尔巴尼亚等。
1964年M5M万能磨床参加全国磨床质量厂际抽查,被评为合格品。
1962年3月一机部教育局决定:将光学仪器厂技工学校特殊工种(光学、装配并入上海机床厂技工学校。
在此七年中,共培养初中生1810名、艺徒758名,生产18种机床1627台,年平均232台、平均年产值184万元,学校经费自给自足并有结余。
三 半工半读阶段
1964年学校规模900名,教职员工247名,在校学生715名,其中一年级281名,二年级256名,三年级17名。9月18日,《文汇报》刊登了《既是教育基地、又是生产基地;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上海机器技工学校坚持半共半读》的报导,介绍建校以来,培养出毕业生3980多名,1955年毕业生分配在南京机床厂的车工学生陆景春,已做了工段长,还写过一本《高速切削技术研究》,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学校由于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1958年以来,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迅速做到全部经费自给自足,并向上缴了169万9千元利润。七年来,学校通过学生生产实习生产出的各种机床产品有1400多台,其中主要产品M5M万能工具磨床,达到机械工业部规定的质量标准,销售全国各地。9月 ,一机部批复,学校更名为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技术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中专学校,学制四年。学校自1951年年建校至1968年止,共培养学生5340名,他们根据需要,奔赴全国各地,为建设起了一定作用。“文革‘浩劫,校址被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占用,教育、实习设备移作他用,实习场地成了仓库,学校停办,教职工到厂各车间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