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高职学校

深圳的不断增加职业学校的数量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

2018-12-12 10:00:21

深圳的不断增加职业学校的数量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尽管改革初现成效,但报告指出,深圳职业教育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深圳目前缺少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学历上升途径不畅,中职升高职率不足30%,高职升本科率不足1%,无法满足深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主要是深圳职业院校数量较少、服务产业能力不足所致。“十二五”期间,深圳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仅为12.83万人,职教在校生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低于其他一线城市。

三是教育结构不能有力支撑产业发展需要。目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占GDP的80%以上,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特别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数字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人才,以及急需的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不足。

四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目前这些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性也未能有效体现,行业、企业未深入参与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未形成有效对接。

对策

下一阶段深圳职业教育改革如何布局?报告透露了多条路径。

路径一: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探索高职“专本连读”“本硕连读”

报告称,深圳将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构建包括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及专业硕士在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扩大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规模,探索建立高职“专本连读”“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支持深圳高校和知名企业与境外一流职业院校或企业合作共建应用技术类大学或二级学院,探索中职一应用本科“直通车”等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构建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具体包括推进弹性学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探索以学分转换和学历补充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机制;按照“可比照认定”原则,探索建立职业资格等级与教育学历相衔接的机制,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创新“大专+高级工”“本科+技师(预备技师)”“专业硕士+高级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促进各类人员多途径多方式成才。

路径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新建高水平职校,支持引进外籍教师

深圳将支持目前正在坪山区筹建的深圳技术大学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合作,打造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探路。该校将于今年正式招生,学科专业对接深圳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重点培养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师,待2020年底校区全部建设完成投用后,在校生将达5000人。

另一方面,深圳还将对标国际一流的职业院校,筹建深圳工匠学院。该校目前已确定“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将全面引入德国教育模式,探索深圳特色“双元制”技工教育道路。学院拟选址龙岗区坪地街道六联社区,建筑面积20—30万平方米,计划通过5年左右时间,全日制技工教育在校生达500人左右,在职培训规模达5000人左右。

此外,深圳还将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合作建设中德智慧制造学院,并支持在福田、龙岗等区新建2所以上高水平国际化中等职业学校。

在提升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上,深圳除了支持职业院校与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开展师生互派互访,支持职业院校引入外籍教师授课,以及选派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赴境外学习外,还将扩大深圳大运留学生基金对高等职业院校留学生的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知名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基金。

路径三:激发办学主体活力

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

为激发办学主体活力,深圳一是将开展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支持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益;二是扩大职业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三是建立多元投入体制和奖励补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将职业院校全日制学生补贴范围扩大到民办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并建立民办职业院校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