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校史故事

2022-04-12 10:59:36 icanlp02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校史故事

胡敦复(原名 炳生,1886 - 1978),出身于教育世家。始祖胡瑗(993 - 1059)提倡"明体达用"之学,重视经世致用,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1000 多年来,胡瑗创导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直被胡氏家族尊为至理名言而代代相传。

胡敦复等胡家弟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教。他回忆说:"吾家子弟,入学较早,敦复幼时,受业于先叔雨人先生。先叔为吾国首倡变法之一人,国学而外,兼授新学。至光绪丁酉,吾年十二,南洋公学开办,即令考入肄业焉。庚子,先严闻拳祸作,北上省亲,遂挚明复、刚复及四叔保如至淮城,延师课读,且令明复兄弟从日人某试习东文。时四叔甫七龄,明复十,而刚复九耳。女子教育,吾家尤开风气之先。彬夏读书亦早,吾母督责綦严。自先叔母周太夫人主任全家女教,家塾正式成立。"

经义治事、教育兴邦,一直是胡氏家族理想的追求与精神的传承。胡敦复祖父胡和梅(1840- 1912)是清末江苏省著名教谕,父亲胡壹修(1865- 1931)和叔父胡雨人(1867- 1928)均为清末民初无锡地区崇尚新学、经世济国的重要人物。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国战败了,胡氏两兄弟陷入了深思。他们"既愤科举制度之锢塞灵智,及以海禁大开,外侮频至,深感我国科学幼稚,实为致弱之由,遂益专攻经世实用之学,更致力于算学及自然科学,并提倡外国文以为研究欧西文化之权舆"。御外莫如自强!两兄弟"无日不兴学为职志"[5],强国之梦油然而生。科学强国,教育先行。他们积极提倡广设新式学堂,以数理为主,教授科学和外文。为了探索中国教育的复兴之路,胡雨人亲赴日本留学取经,实地考察世界先进文化与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趋势走向。胡壹修也于 1902 年亲自护送芳龄 15 岁的长女彬夏及 16 岁的胡敦复聘妻华桂馨进入日本东京实践女校读书。1902 年 9 月,老兄弟自筹资金,倾其家产,在家乡无锡堰桥村前村兴办了胡氏公立蒙学堂(后改为胡氏公学、胡氏中学,现为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开班时学生就有五六十人,由胡雨人亲自授课。1914 年,老兄弟又在家乡出资两万多元,兴建天上市村前图书馆,将家藏的全部图书捐出。该图书馆拥有藏书二万余册,规模在当时无锡乡村确实罕有其匹。

胡氏子弟无论在延续旧学抑或接受新式教育方面均能"捷足先登",胡敦复、胡彬夏兄妹于 1907 年双双考取江苏省首批留美公费生,且分别甄获男女榜首。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叔母周辉特别吟诵《送敦复——代诸兄弟姊妹作》诗作二首,抒发胡家前辈对子侄们的企盼

胡敦复、胡彬夏的公费留学,极大地激励了胡家其他子女。几年后,胡刚复、胡明复、胡宪生、胡卓、胡正详等不负众望,也获得了庚款留美学生资格。他们当年负笈游学,为的是来年报效祖国,对胡壹修、胡雨人俩老兄弟来说,真是莫大的自豪与欣慰。

1907 年秋,胡敦复怀揣着科教救国的梦想与家族的期待,与江苏吴江籍同学郑之蕃(号桐荪,1887-1963)一同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兼习文理多科。由于基础扎实,勤奋用功,方法得当,胡敦复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学完了规定的学分,获得了学士学位,在当时留美学生圈中影响很大。同年,他还被选为美国优等生联谊会(Phi Beta Keppa)会员,是该联谊会有史以来在康奈尔大学选出的第一位中国大学生。

1909 年 1 月,美国政府开始用"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用来培养中国留美学生。6 月,清政府为此成立了游美学务处,选派学生留美,同时筹设游美肄业馆。原本可在美国继续深造的胡敦复被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看中。为了能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去美国研习现代科学,使中国早日强盛,胡敦复毅然放弃读研,应聘到北京游美学务处,负责甄别考试、遣派庚款留美学生。胡敦复还亲自护送第二批 70 位学生赴美,在邮轮上给学生细说纯科学与实用科学的区别,解答相关的数学问题。受其影响,学生赵元任决定与胡明复一起去康奈尔大学理学院,主修数学。令胡敦复没有想到的是,他选送的第三批学生姜立夫(1890-1978)获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后,到天津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培育出了刘晋年、申又枨、江泽涵、陈省身、吴大任、孙本旺等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后来娶了胡敦复胞妹胡芷华(1904-1994)为妻,成为了胡家的女婿。他们的儿子姜伯驹也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拓扑学家。



追梦

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逐的方向。胡敦复强烈地意识到:"吾国之积弱,实坐不知科学之故。今者受病已深,不特无以自立,且几无以自存。今犹不务科学,必成不治之症。"胡明复也认为:"善治国者,必自治本起矣。治本之道在鼓励实学,必以学成为惟一宗旨。"[8]胡氏兄弟试图将胡家传统教育理念与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融会贯通,梦想成真。

1910 年 4 月,胡敦复出任游美肄业馆教务提调(相当于今教务长)。在肄业馆筹备期间,游美学务处提出建立正规留美预备学校,同时呈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1910 年 12 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方案。胡敦复被任命为清华学堂首任教务长。1911 年 4 月,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据时任清华学堂兼课教员的顾澄回忆说:"胡君敦复新自美国学数回,被聘为教务长。辛亥清华成立,所取高级学生均各省学校优秀之士。"[9]时为清华学堂学生的吴宓回忆说:"胡教务长所聘来之中国教师多位,固不少人是其南洋公学旧同学,但皆擅长数学、理化等科学,教课认真负责,学生甚为欣服。"

不久,胡敦复就与学堂的美方教员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当时所聘美国人,亦仅能教低级数学,胡君至校前,已皆聘定。(胡敦复)欲向美另聘而外部不允。"[11]胡敦复主张学堂设立国文课程、多读理工科课程,而美籍教员瓦尔德(P.I.Wold)要求学生多念英文、美国文学、美国史地,这些分歧实质上是中、美两国在清华学堂办学方针上的对立。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于美国的退款,被称为"赔款学校",校方,甚至于清廷外部要求胡敦复必须迁就美方。真是弱国无外交!但素有家族爱国、自强传统的胡敦复无法容忍这种殖民式的压制和凌辱,于当年 6 月,被迫辞职。对清廷和美国公使馆说"不"字,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绝非常人所能为之。胡敦复为获取教育独立的民族英雄行为无疑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胡敦复辞职之前,同在清华学堂教书的 10 位中国教员:朱香晚、华绾言、顾澄、吴在渊、顾珊臣、周润初、张季源、平海澜、赵师曾、郁少华因极为不满美方的奴化教育及人格歧视,在"无以克展抱负"的情况下,与胡敦复一拍即合,在北京成立了"立达学社",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社旨,"讲学励志,咸抱宏愿"。辛亥革命前后,11 位社员先后辞职南下上海,集议兴学。

此时的上海,新学虽已比较发达,但除了南洋公学等少数官办的带有大学性质的学校外,绝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学制、教材大多照搬日本或欧美。因此,要创办一所不附庸于洋人,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学,使用国人自己编纂的教材,成为胡敦复等人念兹在兹的抱负。1912 年 3 月 19 日,胡敦复 26 岁生日的那天,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办起一所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的大同学院(1922 年改称大同大学),他们育人的目标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即所谓的"知止而后能得"。

中职高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