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五年制大专学校

温州教育创新四课体系详解

2020-01-09 14:29:48 junping

创新“四课”路径,着力提升育人实效

“四课”即课程、课堂、课业、课外四个层面的路径,这是温州对育人方式的提炼。

(一)优化课程体系。一要谋划未来课程。把握原点思维,突出学生本身,将学生的需求作为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原点和依据。把握整体思维,紧密衔接各学段教育目标,打造系列显性和隐性课程,推动育人课程一体化。把握迭代思维,突出课程规划、课程创生、课堂教学及学习评价变革,不断构建迭代推进机制。二要提高课程质量。落实新课标理念,加强教材管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打造“教、学、研、诊、改”五位一体衔接贯通的诊改目标链。三要加强共建共享。继续构建义务教育阶段“1+3+X”区域课程图谱,打造高中阶段特色课程群,建好建强“瓯越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加快课程资源库建设。

温州五年制大专学校

(二)打造未来课堂。一要强化教学变革。以课堂“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真实转变为目标,推进新常规建设,探索基于情境、问题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二要提供个性选择。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选择和交流的空间。提供更多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载体,实现课堂由固定式向“点单式”的转变。三要打造未来教室。根据学科应用,创新教室布局,配备可移动、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尽可能做大做活现有空间。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支持师生开展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四要加强教研支撑。聚焦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深化“研究+”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培育“面向未来、引领教学”的教科研专业群,推动校本教研从经验型向实证型发展。

(三)减轻课业负担。一要正确处理减负与提质的关系。坚持向效率要质量,不是向时间要质量;以减负为前提,不以增负为代价,不得出现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考试排名等行为。二要全面深化作业变革。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强化分层分类,统筹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规范教师作业批改行为,增强作业分析反馈。三要治理校外培训市场。坚持依法依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登记、专项治理,强化日常监管,细化黑白名单,坚决禁止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招生,有效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四)注重课外拓展。一要重视课堂内外衔接。“冰山理论”指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对教学而言,课内抛出思考点就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要加强课内外衔接,引导学生循着线索探寻“冰山”的整体。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优化社团课程,拓展提升社团活动的育人效果。二要打破固定学习边界。打破空间边界,高效便捷地提供无缝一体的智慧教育服务。打破场景边界,针对不同的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帮助师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化学习、协同化教研。打造“未来社区”网络教育服务,实现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延伸联动。三要拓展课外实践场景。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加强实践场所和研学线路建设,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生活实践、文化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

完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不正确不科学的评价导向

(一)优化区域教育评价体系,解决“导向失准”问题。一要突出导向性。坚持问题导向,把一些难点和短板当作评价体系的聚焦点,冲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拿问题开刀。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不同阶段发展目标,细化教育评价标准,超前谋划,提前部署。坚持重点导向,把年度重点任务、改革攻坚项目作为全年教育评价的着重点,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二要突出系统性。关注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比例、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三要突出精准性。分析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厘清关联逻辑,在定量测量与行为记录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增强大数据的精准支撑。

(二)关注学校差异增值发展,解决“标准失衡”问题。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平台在学校,如何在缩小校际差异的同时保障办学的特色化,解决“标准失衡”,是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出发点。要坚持尊重差异、注重特色、推动创新的评价导向,强化学校自身的纵向提升,弱化校际横向比较,重点突出办学特色化、同比提升度、未来发展性等三个方面,实施“不比基础比进步,换只眼睛看发展”的评价策略。学校要建立健全自我评价评估制度,组建校级评价改革团队,精准找到相关的影响因素与差距,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教师发展性评价,解决“千人一面”问题。一要关注育人成效。育人是教师的核心工作。要把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评价考核的关键指标,坚持过程性原则,引导教师关注教育全过程;坚持发展性原则,兼顾短期和长远,帮助教师客观理性看待学生成长过程,顺应教育规律;坚持增值性原则,把育人成效的点滴提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二要关注教师自身的道德与品德。把品德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从严治理有偿带生、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行为。探索建设教师大数据中心,着重建立失信行为记录、惩戒制度。三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帮助不同层次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四)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理念,解决“重心失稳”问题。一要完善评价体系。以绿色增值评价为切入点,完善“四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五育”并举的要求贯穿评价各方面;关注学生学习品质,从学习行为、能力、习惯、意志等各方面加强把握;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立体客观地看待一个人。二要加强综合监测。坚持自主、全面、动态的原则,把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师资水平、课程实施与管理、课堂教学行为等因素作为监测的常态因素。三要推进专项性评价。比如品德行为评价,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品德操守、行为习惯,帮助学生修身立德。比如学习态度评价,聚焦学生的课堂和课业表现,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又比如学习兴趣评价,分析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程度,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提升教学环节。四要融合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151”工程为总载体,进一步构建“描述分析—相关分析—预测解释—分类分析—系统建构”五个层次的数据挖掘模式,发现教育深层次问题和稳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