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第五十四中学构建“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022-04-12 21:48:02 icanlp08

1、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要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领域,让学生的潜质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并从中体验自身发展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今后三年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重点是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突出课程的整合和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总体思路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以适合人人发展及个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之需要;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以优化基础型课程、发展拓展型课程、探索研究型课程为策略目标,以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特点和改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促使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及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课程。

根据二期课改要求,在《争创规划》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对三类课程制订不同的实施策略,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具体如下:

基础型课程:夯实基础,优化教学,重视方法

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是要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三种学力共同的扎根之基。我们要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实施策略。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授知识、传授方法、启发思维和引导研究相结合。研究并推进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规律、具有自主学习特点的学科教学建设。学校每学期要提出一至二个教学研究主题,进行探讨、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坚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风,狠抓学习的各种基本常规规范,如作业认真规范、预复习习惯养成和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五十四中学教学常规20条”作为基础型课程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文本,指导和规范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和管理。

拓展型课程:提出原则,注重结合,突出三性

拓展型课程主要是满足学生选择的需要。我们要在实施中贯穿“三原则”——基础原则、多样原则、综合原则。注重“三结合”——与时代特点、社会生活、学校实际相结合。提出“三要求”——有教学目标要求、过程设计要求和检测评估要求。有两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至少能够开设一门拓展课,积极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通过教师自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专家引导等方式,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突出“三性”——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传统优势科目,学校的拓展课要突出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研究型课程:弹性操作,多元结合,讲究实效

研究型课程尝试由部分学生参与到向全体学生开设;由分散开设到集中开设。学校每学期在开学之初、期中考试后和期末结束前安排集中进行研究型课程的指导,用于提出要求、确定课题、教师集中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和结题检查,其余时间为学生分散研究。加强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学校要制定“学生研究型课程手册”,对确定课题、研究过程、存在问题、教师指导、结题形式、评价结果都有记载。实践中要做到“六个结合“,即研究课题——教师提供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研究组合——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研究范围——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生活应用、自然环境相结合;研究方式——教师、家长和专家方法指导和学生自主研究、实践相结合;研究过程——课内集中指导和课外分散研究相结合;研究手段——调查、实验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使研究型课程不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明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3、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转变教学重点,探索学科教学特点

(1)以探索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规律、具有自主学习特点的学科教学建设为重点,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逐步实现由教师“教”为重点向学生“学”为重点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研究策略,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研究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学科要形成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要突出感悟和体验,强调语文的文化性功能。通过必读课文的教学和选读课文学生的自读,重点让学生理解、把握单元要求和主旨,体验和评价作者情感、价值取向,感受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并在情感心灵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数学学科继续在初中教学中探究分层因材施教、高中教学中开展尝试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实践交际能力,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小品演出、演讲、沙龙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交际能力。

理化学科重视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实验探索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政史地生是学校重要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从学校的教学管理上保证这些课程的开设、开足、开好,从资源配置上确保这些课程的建设需要。这些学科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适当调节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开设以学生经验或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实验,撰写小论文、调查实验报告等。

音体美学科体现协作、体验和创作,增强学生参与学科教学的自主性,组织实施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竞争拼搏的意志精神,和谐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2)有机结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学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基础型课程中,我们提倡开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改变教学方式,将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有关结论;提倡自主探究学习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方式变化,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逐步地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动力。

(3)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

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多网合一技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改变课程显现的方式和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给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要学会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从网上获取有关信息,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适切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手段,拓展师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创造条件使教师备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实现部分网络化。建立学科信息资料库、试题库和师生交互平台。特别探索信息技术与劳技、艺术、物理等学科的整合,变革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使之综合、直观、多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师生、生生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4、构建校本研修平台,推进教育教学研究。

(1)实施校本研修,加强教研组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以学习、研究和探究为主要形式、以学习型组织和制度的形成为重点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研组教学研究制度、教学研究氛围和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把教研组建设成教师专业成长之家,使我校教师队伍成为一支有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素养全面的教师队伍。注重三个结合:理论学习、观念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相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相结合;教师群体研究、探讨和个体总结反思相结合。

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许多问题,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十分重要的。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备课组成员间的探讨,教研组层面的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形成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既是群体劳动又是个体劳动,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教研等教学活动中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群体力量,如老教师带教、集体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说课评比、教研组专题研究等。同时强调教师个体要善于总结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失,撰写教育教学一得,并互相交流。开展群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教学、教研活动,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发展。

(2)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研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今后三年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更深层次地将这一理论思想与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相联系,并继续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索,使“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思想与实践与时俱进。

我们将深入开展以“以爱育人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为主课题,由学教处和教导处带领各年级组、班主任和各教研组、任课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确定子课题,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研和科研。通过校本研修的“科研——教学——学习”的工作链,各组室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使每位教师在“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理念引领下,结合自己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和探讨,从而推动全校的教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

5、完善学生学习评价,落实人人全面发展。

“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注重构筑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激励的评价赋予学生自尊自信、增添学生获得成功的动力,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学科能力、思想品德和心理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激励,更注重激励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限制性,在事实的基础上,有客观依据、符合教育法则,发挥激励的正面引导效应,使被赞赏者开心振奋、旁听者进取容纳。

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获得成功的愉悦。基础型课程采取百分制,拓展型、研究型课程采取学分制;个人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